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在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首屈一指,是除中國大陸、臺灣、港澳地區以外唯一擁有小學、中學、大專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。馬來西亞人口約2600多萬,由馬來人、華人、印度人等組成,是個多元種族、多元文化、多元宗教的國家。馬華人約620多萬,約占全國人口的23.6%,祖籍以中國福建、廣東和海南為主,日常社交中除使用方言外,華語是他們共同使用的母語。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,漢語在全球已成為一種強勢語文。馬政府對華文教育態度有所好轉。我積極與馬開展教育交流,為馬華文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。馬華文教育有著廣闊的前景。
一、馬來西亞華文教育歷史悠久
自19世紀初,華文教育以私塾的形式在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出現至今,雖歷盡艱辛坎坷,但從未在馬中斷過。不論是在英國殖民時期、日戰期間,還是在獨立以后,無論受政府法令和政策的限制,還是受馬來民族主義情感的制約,但在華人社團和馬華人政黨的共同努力下,馬華文教育保存完好。
為維護華人學習母語的權力,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,長期以來,馬華社通過華人政黨向政府提出訴求;“董教總”(馬華文學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和馬華文學校教師會總會的簡稱),作為維護和發展馬華文教育的主要民間機構,為華教進行了不懈的抗爭;華社、華商出錢出力,支持華小和獨中的生存與發展。馬華文教育能有今天的發展,凝聚了馬華各政黨和一批經濟實力雄厚、熱心華文教育的華社有識之士的滿腔心血。
二、馬華文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相當的規模
據馬教育部提供的最新資料,馬現有華文小學1290所,華文獨中60所,華文大專院校3所(南方學院、韓江學院、新紀元學院)。除此之外,還有153所國民小學提供交際華文課程,78所國民改制型中學設有華文必修課程,24所寄宿中學向馬來學生提供華文課程,16所師范學院開辦中小學中文教師培訓課程,馬來亞大學、博特拉大學、國民大學等國立大學也設有中文系,其中馬來亞大學還設有中國問題研究所。全國就讀華文人數超過20萬人,其中華文獨中在校學生6萬多人。近年來,不僅是華裔子女進華校,一些馬來人、印度人的子女也開始到華校讀書。目前就讀華文獨中的馬來學生約5000多人,就讀華文小學的非華裔學生近7萬人。
華文已成為馬新聞媒體的主要語言之一。目前馬全國中文報刊雜志幾十家,馬國家新聞社提供中文資訊服務,國家電視臺開設了華文新聞,播放華語影片,Astro衛星電視設有多個華語頻道。吉隆坡國際機場不僅在3年前開始使用中文投影通告,而且在今年年初開始用華語廣播航班抵離信息。多年來,馬華人文化協會、華人作家協會、華文出版社和文藝團體積極開展各項活動。精通中國歷史文化的漢學家在馬不乏其人。這些傳媒、組織和學者對華文的傳播和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。
三、馬華文教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
馬政府主張保持各種族文化特色,鼓勵各種族交流和融合,學習對方的語言,促進種族和諧。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強大,中文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,為便于在中國尋找更大的商機,吸引更多中國游客來馬旅游,馬政府對華文的重要性有新的認識,對華文教育的態度也有所松動。目前,馬華小的教師工資由政府發放。政府也承諾將改善華小教學設施,培訓更多華文師資。今年5月,馬總理巴達維宣布在第九五計劃內,馬所有國民小學將開設中文課程。在壓倒多數的國民小學引進華課程,將意味華文進入馬主流社會,其意義不同凡響。
馬教育部還多次邀請我漢語語言專家來馬進行華語規范講座。今年5月,應馬教育部的邀請,由我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長王鐵琨教授、《現代漢語規范詞典》主編李行健教授和上海大學教授余志鴻組成的華語規范講演團來馬,在吉隆坡和檳城等地舉辦巡回講座。馬來西亞高教部副部長韓春錦親自擔任講座籌委會主席。這些互動形式的講座廣受馬華文界的歡迎,吸引了數千人次出席。
四、馬華文教育面臨的困難
由于歷史和種族的因素,馬政府對華文教育仍采取限制政策,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始終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課題。
在“新經濟政策”下,馬政府在教育領域實行固打(比例)制,大學在錄取新生時不以分數為錄取標準,而是按種族比例分配。2002年政府雖將固打制改為績效制(成績),但未能改變教育歧視政策,許多品學兼優的華裔子女被國立高等學府拒之門外,難以獲得政府獎學金到國外深造。長期以來,馬政府不承認獨中的文憑,初、高中畢業生必須在參加政府學校同等的水平考試,才能獲得政府承認的相關文憑,進入高中或大學。此外,馬政府至今還不承認中國大學的文憑,給赴華留學生回國就業造成困難,影響了學生到中國留學的積極性。
馬政府長期致力于馬來語成為唯一教學媒介語的努力。前兩年,馬政府又提出用英語作為數理科教學用語。這些都對華文母語教學產生重大沖擊。
馬華文教育雖面臨政府的限制、華校資金和師資不足等諸多困難,但擁有良好基礎的華文教育,在馬華人社團和華人政黨的重視和支持下,特別是隨著我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,隨著中馬關系的進一步發展,馬華文教育仍有很好發展前景。我宜繼續做好馬上層的工作,將馬華人社團、馬華人政黨、國內教育部門及我館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,使馬華文教育有更大的發展。
|